唯能伏除分別二取

人生初學佛,口袋沒什麼錢。畢竟才國中畢業,當時沒升學,選擇打工去存自己的學費,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加入這樣的社會體制?感覺自己如同機器人。對於人生充滿疑惑,在此之前,閱讀不少東西哲學書籍,諸如老莊、四書五經、羅素、海德格等書,台灣的水牛、遠流出版社等出版,讀了這些書,還是有困惑、煩惱。讀書讀累了,就練武術,諸如搏擊等類。

 

學佛後,發現有佛教圖書館,就前往借閱,幾乎將圖書館內所有的書籍遍閱了,當然除了裡面的大正藏、卍正藏等大藏經之外。幾近三十年了,自身閱讀、購買各種與佛教、哲學相關的書籍,也超過圖片所示當時的佛教圖書館數倍了,另外一處常借閱之處,就是台北尚未改建的善導寺,裡面都可以影印大藏經。

給我一支針,將會穿透宇宙,是什麼針呢?好好思考,如果思考也是罪,那麼,無論做什麼都是罪了。

有時候,世俗法的事情,可能也無法改變什麼,我們只能去接受事情的發生,最重要的是要放下這些事情。不然,在人生之中,總是會產生更多的煩惱。有空時,記得坐在椅子上,閉上雙眼、來回呼吸各數一到十,慢慢的呼吸、慢慢的吐氣,再觀察一切煩惱、心念的流動,能夠幫助自己專心收攝身心而不被外在發生的事物影響。

接受與放下並非是兩個過程,而是一種相續之經驗。佛教講「伏斷位次」,實際上即是伏煩惱等現行種子與二障,然煩惱障者,基師言:「以體性麤,三乘共斷,易可見故。」而分別種子者,「不論二乘,說菩薩者,於極喜地見道初斷。」然此分別煩惱之現行相續不絕者,《瑜伽》說,世間道唯於伏俱生煩惱如愛、恚、鄰近憍慢等,而不說彼等能伏分別煩惱現行。大論此說乃是根據異生凡夫與聲聞、緣覺二乘種性等說。倘若是直往菩薩種性者,彼障之現行生起,於初地之前已經能伏此分別煩惱之現行相續,故《成唯識論述記》說:「唯能伏除分別二取」。此在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之四加行位。若直往菩薩種性之資糧位,此麤現行亦能夠伏滅,那麼,若是二細現行即未能伏者,於至四加行位,此分別細者亦皆能伏。

 

推薦閱讀:
《成唯識論述記論議》
 
《唯識抄》
 
 
《唯識要義問答》 
 
 
《唯識春秋》
 
《成佛正因》
 
 
 
隨分隨力隨問隨答】
 
 
 
 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疏文勘註
 
 

《中論研習》

《中論研習》序文、引言

《中論研習》-觀因緣品第一(十六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去來品第二(二十五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六情品第三(八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五陰(五蘊)品第四(九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六種品第五(八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染染者品第六(十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三相品第七(三十五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作作者品第八(十二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本住品第九(十二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燃可燃品第十(十六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本際品第十一(八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苦品第十二(十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行品第十三(九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合品第十四(八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有無品第十五(十一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縛解品第十六(十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業品第十七(三十三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法品第十八(十二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時品第十九(六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因果品第二十(二十四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成壞品第二十一(二十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如來品第二十二(十六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顛倒品第二十三(二十四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四諦品第二十四(四十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涅槃品第二十五(二十四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十二因緣品第二十六(九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觀邪見品第二十七(三十一偈)

《中論研習》-參考文獻

《成唯識論述記集成編對讀》
 
 
《玄奘三藏譯撰全集》
 
《天台智者大師全集》
 
《三論宗吉藏大師合集》
 
 
 
 《菩薩藏佛教學會完整出版法寶書目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