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斷欲
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當斷欲,斷眼欲已,眼則已斷、已知,斷其根本,如截多羅樹頭,於未來世永不復生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亦如是說。」

 

略: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》云:「多羅樹」(梵ta^la,巴ta^la,藏ta-la)屬棕櫚科喬木。又名樹頭、岸樹、高竦樹。學名Borassus flabelliformis。盛產於印度、緬甸、錫蘭、馬來群島及熱帶非洲。樹高七十餘尺,花大而白,果熟即赤,狀若石榴。如《玄應音義》卷二云︰「其樹形如櫚,極高者七、八十尺,果熟則赤如大石榴,人多食之,東印度界其樹最多。」又,卷二十三云︰「其樹形似櫚,直而高聳,大者數圍,花白而大,若捧兩手,果熟即赤,狀若石榴,生經百年方有花果,舊言貝多,訛也。」

截多羅樹頭者,意說行者當斷欲,斷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之欲,方能於未來世永不復生,種子已斷除故不再現行。

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卷第二:「斷障章斷障義略以十門解釋:一、釋名;二、出體;三、依識分別;四、依道分別;五、依觀分別;六、依行分別;七、依品分別;八、依障分別;九、所依分別;十、問答分別。

略:斷障義以十門解釋,如上所言。

第一、釋名者,障者,覆義、閡義。由所知障,覆所知境,令智不生;由煩惱障,閡大涅槃,令不現證。由覆閡義,故立障名。斷者,不續義。由無漏道,斷其種子,令不相續,名之為斷;及由有漏、無漏道力,伏其現行,令不相續,亦名為斷。此釋即以所斷名斷,障即是斷,名為斷障,是持業釋。又釋:斷者,是除害義。由無漏道,除二障種,及由有漏、無漏道力,害二現行,令不生起,名之為斷。此釋即以能斷名斷,障之斷,名斷障,依主釋。又釋:斷者,體性能令障法不生,不生義是斷義,性即真理,理是斷性,道是斷用,障是所斷。故《對法》第八解三轉依云:「若所滅,若能滅,若滅性。」是三轉依真理名斷,障之斷,名斷障,亦依主釋。三義具足,方得立為斷障名也。

略:二障障所知境、大涅槃,何故建立障義?以覆閡義故,閡者,按《對法》國語辭典解:「ㄏㄜˊ,阻隔、妨礙。文選˙張衡˙西京賦:『右有隴坻之隘,隔閡華戎。』南朝宋˙劉義慶˙世說新語˙規箴:『夷甫晨起,見錢閡行,呼婢曰:「舉卻阿堵物。」』」

此中又說如何斷種子?由無漏道故,令種子不相續義,說之為斷義,若相續者,即非斷義。然此中又言,伏現行而不相續,亦說為斷義,學人應當知曉。所斷之種子、所伏之現行說之為斷,故名斷障義,持業釋故,持謂任持,業謂業用。

又再釋者,無漏道除二障種、害煩惱、所知二障現行不生起者,說之為斷義。此中解釋即能斷說之為斷,二障之斷說為斷障義,為依主釋,如說謂所依為主,如言眼識,眼是所依為勝;識是能依為劣。將劣依勝,故名眼之識。如臣依主,能所相彰,是為依主釋。

又說,斷者,其體性能令二障法不生,此中不生二障法之義為斷義,如說真如理性,理即是斷性,而道即為斷之用義,所斷者煩惱、所知二障也。

所以《對法》言三轉依者:所滅、能滅、滅性者,此中依真如理性說為斷義,煩惱、所知二障之斷,說為斷障。此中亦為依主釋,所滅、能滅、滅性三義皆具足者,方名之為斷障義。

第二、出體者,所斷障以二障現行、種子、習氣及此業果而為體性。故《對法》云:「云何見所斷?謂一切分別所起染汙見、疑及見處、疑處,乃至及由見等所發身語業,并一切惡趣等蘊、界、處,是見所斷。」即三惡趣,見道所斷。《解深密經》第四卷云:「惡趣雜染愚,初地所斷。」《成唯識論》第九卷云:「即是惡趣諸業果等。」無餘涅槃既是擇滅,故煩惱障所有業果皆是所斷。

略:煩惱、所知二障現行、種子習氣以及二障業果說之為所斷障之體性義。見所斷者,簡說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三惡趣,如何生彼?一切分別所起染污見、疑與見處、疑觸,與由見等所發三業、一切惡趣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種子、現行、習氣與二障業果者,乃為見所斷義。故說見道者,斷三惡趣苦,名為見道所斷。

初地斷一切惡趣雜染愚癡,即一切惡趣業果者。擇滅無為即無餘涅槃,所以才說煩惱障一切業果皆是其所斷。

《解深密經》又說「二地斷二種愚,二謂種種業趣愚」,《唯識》解云「即是所起誤犯三業」,故所知障所發業果亦皆所斷。《佛地論》中,二障所發業果等法皆二障攝,故知二障執及煩惱業之與果一切有漏俱是所斷。然此所斷,體是染者,自性應斷,非染業果皆離縛斷。《唯識》由此說二障種名所斷捨,非染有漏名所棄捨。

略:二地斷二愚, 如說種種業趣愚,即所起誤犯身、口、意三業。所以說所知障所發一切業果亦皆為所斷。所言煩惱、所知二障執取與一切有漏煩惱業、果皆為所斷。既體為染污,自性應當斷,並非於染業、果皆說為離縛斷義。說所斷捨義者,此中為煩惱、所知二障種子,而於非染、有漏法者,說之為所棄捨義,一切有漏法皆為苦義。

能斷障體,以三智為體。《成唯識論》第十卷云:「能轉道有二:一、能伏道,此通有漏、無漏二道,加行、根本、後得三智,隨其所應,漸頓伏彼。」此顯加行智能漸伏,餘二智能頓伏。由此勢力,令其不生,名之為伏,非要六行。若趣極果,以方便修慧六行,能伏諸惑,加行智攝,趣極果故。若不趣極果,修慧能伏諸惑,六行非加行智。此唯修慧,非聞思慧。

「二、能斷道,謂能永斷二障隨眠。此道定非是有漏及加行智,有漏智曾習故,未泯相故,加行智趣求所證,未成辨故。」無漏智中,略有二說,「有義:根本智證空理,無境相故,能斷隨眠,非後得智。有義:後得智雖不證空理,無力能斷迷理隨眠,而於安立、非安立相明了現前,無倒證故,亦能永斷迷事隨眠。」廣引《瑜伽》,如彼成立。

「由此理趣,一切見惑及修道斷迷理隨眠,唯根本智斷,親證理故;餘修所斷迷事隨眠,通二智斷。」此在二乘,非菩薩位。菩薩因中,不斷煩惱迷事惑故;金剛心中,與所知障一時斷故。又所知障中,亦有迷事而非執者,菩薩十地後得亦斷。雖有二解,後解為勝。故能斷障道通三智,唯修非聞思,通有漏、無漏,此說定中四道伏諸煩惱。不爾,聞思亦能制伏。三能斷性即以二空所顯真如為體,若隨其假,擇滅為體,三乘同得此擇滅故。若不爾者,應無解脫。

第三、依識分別,於中有三:

一、所斷在何識,薩婆多等,所斷通六識,犢子部所斷,唯在第六,五識無染故。大乘所斷,安慧所知障除第七,在餘七,煩惱障除第八,在餘識,執即差別。護法論師二障皆通前之七識,執即差別。障所發業,唯前六識;第七識自非業性,不能發業。果在餘七識,非第七識,非他所生故。此說異熟、增上、士用業勢生者,非等流果。

二、若能斷道,薩婆多唯第六識,《雜心》云離欲及退時,當知在意識。《俱舍》等同。大眾等四部及化地部六識皆能為斷障道,說五識身有離染故。犢子部說唯第六識,說五識身唯是無記,無染無離染故。成實論師說非六識,識是無記,但依第四末後行心智慧正斷。大乘唯在第六意識,若伏若斷,非在餘故。退及離欲,《瑜伽》第一卷說為第六不共業故,餘識不能。平等智起,由他引生,故說非也。

三、若能斷性,唯第九識,識真性故,非依他識。

第四、依道分別,謂加行道、無間道、解脫道、勝進道。加行者,加功用行,欣求斷道;無間者,更無隔越,正能斷惑;解脫者,證無為解脫;勝進者,更修餘勝道。此四皆通有漏、無漏。何道能斷惑?《成唯識論》第十卷云:「二乘根鈍,漸斷障時,必各別起無間、解脫,加行、勝進或別或總。」此文意說,加行趣斷,勝進進修,不斷煩惱。無間、解脫由根鈍故,起此不能,即為三道之別行相,故各別起。第九卷云「斷惑證滅,期心別故」,二道成別;「解脫道中,為捨彼品麤重性故」,故無間、解脫皆為能斷道,無間斷隨眠,解脫捨麤重,即二時起二種道也。若有漏六行為四道時,苦、麤、障三隨一為無間道,靜、妙、離三隨一為解脫道,加行、勝進同前總別。二乘無漏道無間、解脫尚別,況有漏六行無間、解脫不別。

然《對法論》第九云後品所有加行、無間、解脫皆前品勝進,何故《唯識》云勝進或別?《唯識》依別修行相語,《對法》約道理進前語,不相違也。若准此義,別修行相加行道等,如《成唯識》或總或別;若道理論,能引於後名為加行,前品解脫亦後加行。《唯識》復云:「菩薩利根,漸斷障位,非要別起無間、解脫,剎那剎那能斷證故,加行等四,剎那剎那前後相望,皆容具有。」此依菩薩由利根故,念念行相皆能具有,不同三乘。不爾,道理二乘何別?

依此所說,一切二乘及餘異生有漏、無漏道,皆唯無間正斷伏惑,解脫道中斷伏麤重,加行、勝進皆不說能。菩薩利根,有漏、無漏四道皆能若伏若斷。伏唯障體,斷亦通業果,或二皆通。斷必證真,伏未必爾。菩薩伏障,證真亦伏;二乘、異生等,未必能爾,然有差別。

有漏四道初起之時,有義:三慧俱為加行,修慧為近,故《對法》云,加行道亦伏惑,了相、勝解猶未斷惑,遠離方斷。有義:初以聞思為加行道,後入修時即無間道,能伏惑故。《對法》等說,了相、勝解二種作意不伏惑者,依斷初三品猶未盡故,說遠離斷,據實初伏。若為諦觀,入見道時,前六行智不伏,不欣厭故;加行能伏者,無漏無間故。有漏道中,無折伏故,未為正位。後時亦通修慧加行。其無漏道初起之時,必有漏修慧為加行道始得無漏,即斷惑故,後時亦得無漏加行。然加行智自有四道,四道之中,自通三智,故八地上雖無加行智,而有四道。如常分別。

第五、依觀分別者,觀有十種:一、唯識;二、二空;三、三慧;四、三智;五、四念處;六、五忍;七、六現觀;八、七作意;九、七覺支;十、八聖道。唯識斷障,已如前辨。

二、二空,人空觀唯斷煩惱障及業果,不斷習氣,以觀麤故。然云解脫道斷麤重者,略有二解:一、依菩薩,非說二乘;二者、麤重有二,一麤二細。今不斷細,麤者可除,故入二禪名斷苦根麤重。二乘不斷細者,故言不斷。法空觀有三時:初、後法觀雙能斷二障,若業及果一切習氣,惡趣人天隨應永斷;中法空觀唯斷所知障現行、種子及二障中所有麤重,隨所知障麤細品類皆能斷之,謂十地修道法空觀細,必帶人空故,所以雙斷。

三、三慧者,若論伏斷,三慧皆能。勢分力伏,通其聞思,非正觀伏。正觀伏時,即為四道,唯在修慧。然於欲界麤攝斂心,亦伏煩惱,在聞思位,若能斷,斷唯是修慧,《攝論》說為出世止觀智故。《十地經》云:「第八地菩薩皆能堪、能思、能持。」天親釋云,即是三慧。真俗雙行,義說故能,何妨聞思亦能斷伏。餘人不能,此在上地,非是欲界。

四、三智者,伏通三智,斷非加行,漸頓有殊,如前已辨。《佛性論》云:「無分別智滅現在惑,名為盡智;後得智滅未來惑,名無生智。」此依斷迷理迷事時初後大位,判此二智,論實二智皆盡、無生,又非典據,不須和會。

五、四念處者,大乘雖不作念處行相,然道理是法念處攝總緣念處,非別相也。總緣法觀能斷諸惑,諸文同故,空無我觀既有總緣,故不相違。不爾,唯苦成相違也。

六、五忍,謂伏忍乃至寂滅忍。伏忍不斷,唯能伏障,餘通斷伏。真無漏斷,勢分力伏。然寂滅中雖亦有佛,非是斷攝;十地菩薩道位既長,通斷伏故。

七、六現觀,思現觀唯伏不能斷,欲界故;信、智諦、戒、邊通伏斷。正斷、助斷,皆與斷名。信通無漏,邊斷事惑故。若准《對法》,邊唯世俗智,即不能斷,今取《瑜伽》為正。究竟觀非斷煩惱,先已斷故。

八、七作意:一、了相;二、勝解;三、遠離;四、攝樂;五、觀察;六、加行究竟;七、加行究竟果。若准《對法》,與《瑜伽》不同。九、七覺支。十、八聖道。

第六、依行分別者,行有三種:一、空、無相、無願行;二、苦、麤等六行;三、四諦十六行。

一、空、無相、無願行者,若伏皆通。《顯揚》第二云,若但言空、無相、無願,通定及散、有漏無漏、聞思修慧;若言空、無相、無願三摩地,唯定非散,唯修非聞思,通有漏無漏;若言空、無相、無願解脫門,唯修無漏,唯定所攝:故知三門皆能伏惑。然正伏惑唯以空行,依二空門入大乘位,觀四諦理入二乘位,故通三行。此位乃在四善加行。

若正斷者,大乘之中,諸文說異。或說:十六行中,二行為空;十行為無願,有為故;四行為無相,無為故。有說:空如前;六行為無願,有漏故;八行為無相,無漏故。有說:空如前,六行為無願,四行為無相。道四非三門:非苦諦故,非空;非有漏故,非無願;非無為故,非無相。

《顯揚》第二說空二、無願六、無相四,同前。道四通三,道能作三門故,隨三門攝。有說:空行通十六,無願、無相隨應同前。有說:空非緣諦,觀所執故;餘二隨應觀於四諦,二性之體不決定故。有說:三門皆通十六,於正智觀義分三門,義分十六,故《瑜伽論》五法中,言「若以解脫門言之,出世正智所攝」。

又《成唯識》第八卷云:「三門、三性,理實皆通。」即於真理具起三門,三門故知皆通十六,於真觀中義理分故。若以別行,多分唯以空門斷惑,二我空故,是總緣空,非別空行,別空行者,唯苦諦故。三門之義,如別處說,隨應攝在正體、後得二中,斷伏道理無遮。

二、苦等六行者,此之六行,唯有漏方便地。觀下苦、麤、障,隨一為無間道;觀上靜、妙、離,隨一為解脫道。唯伏惑,非能斷。通凡及聖者,在二乘非菩薩,十地菩薩不欣上厭下,以受生故。〈本地分〉說初劫菩薩,初資糧位亦用六行,然久修者既不斷煩惱而生上界,故不用為勝。然《瑜伽論》六十九說聖者不用六行者,依多分說,理實亦用。

三、十六行者,亦唯伏非斷。入真觀時,非十六行,相見道故;加行道中,修方便故,非正真觀。菩薩兼起,二乘正用,唯無漏者,非凡所得。然《佛性論》云聲聞利根者,苦法忍第一無我行,通斷三界四真諦下八十八結;鈍根聲聞具十六行,別斷三界四真諦下八十八結。且分上下利鈍令別。此非大乘所可證用,不須和會。

其犢子部說有十三心。苦諦有三:一、苦法忍觀欲界苦;二、苦法見重觀欲苦,審盡未盡;三、苦類智合觀上二,以無後苦,不須重觀。四諦各三,故成十二。前十二心說名行向,第十三心說名住果。非此所宗,不須分別。

第七、依品分別者,古德說:有言無品,以真形妄,無妄可斷,不說有品;有云三劫念念斷障,念念得智故;古基法師云,聖道九品,斷亦九品。今者不然。七識之中,有煩惱障,有所知障。煩惱障中,除第七識,所餘六識三界九地各有九品,成八十一。見道十惑,九品定然,麤細異故。俱生六惑,斷即不同,身見、邊見及此相應唯第九品。九地而論,但有九品,瞋唯一地九品,餘獨頭貪、慢、癡等八十一品,地各九故。

第七識中,九地煩惱障亦有二說。有義:九地唯同非想第九品類,然於其中,自類有九。如增上邪見能斷善者,亦有九品。彼亦如是,唯同非想第九品故,唯障無學,金剛始斷。有九品故,體有增減,故成能熏。有義:九地各有一品,細分便成八十一品,勢力所障皆同,非想下下品惑故,金剛心一時頓斷。

由此說煩惱品數斷已。應分別言,前六識中,分別九品,三乘皆定唯一品斷,謂一心見道;有說二品斷,謂三心見道等。唯無漏正斷,無伏斷,有漏諸道不伏見惑故。《瑜伽論》云世間道唯能伏除俱生煩惱及彼俱生薩迦耶見鄰近憍慢,而不能伏分別煩惱。此依六行,非加行智,彼能伏故。菩薩地前,分別現行亦伏不起,非是六行,唯識觀等勢力不行故。六識中,分別煩惱并習氣等雖亦九品,仍定一品,或二品斷。二品斷中,九品何者先斷後斷,如論第九下《樞要》說。

其六識中,俱生煩惱除其習氣雖有九品,斷即不同。其隨眠等,略有四類:一者、八十一品類別斷,此依漸次,二乘者斷及異生斷,然身、邊見等,當第九品時斷,餘各九品斷;二者、隨其凡位已伏多小,後入見諦,見道俱斷,不伏不斷,以分品數,入見已後,便次第斷;三者、九地合為九品斷,如預流果束三界九地一切煩惱,總為九品斷,取無學果,頓超越故;四者、三界九地合為一品斷,謂金剛心大乘斷位,十地因中,不斷惑故。

然六識中,俱生煩惱所有習氣雖有九品,十地漸漸各斷此九,障十地故,與所知障品類同故。第七識中,若說九品,若說一品,皆一品斷,要三乘金剛心一剎那頓斷,障無學故。習氣亦然。其所知障斷即不爾,六識之中,分別所知障并其習氣雖有九品,有說定一品斷,一心見道故;有說二品斷,三心見道故。非六行所伏,與煩惱同。

其六識中,俱生所知障并習氣亦有九地八十一品,若與煩惱俱行者,亦可言伏,他勢不行;不俱生者雖有九品,皆非六行所伏,障理故,其加行智即能伏之。為十品斷,十地斷故,不分麤細前後說斷。不廢初地斷細,二地斷麤,初地斷有頂,二地斷欲界,但隨障此地智即便斷之,故無前後。

其第七識中,所知障并習氣雖說有九品,或說無品,仍一品斷,金剛心中,方永斷故。此說斷隨眠故,不說彼現行等斷。雖《無相論》說第二執識通皮、肉煩惱,見、修所斷,然彼文錯,不可依用。《仁王經》言前之三地斷三界色煩惱,四、五、六地斷三界心煩惱,七、八、九地斷三界色習煩惱,十地及佛地斷三界心習煩惱。色麤心細,生惑亦然,為別五忍階降差別,說斷煩惱,非別有類,亦不相違。

第八、依障分別者,於中有九:一、二障,二乘者斷煩惱障現、種盡,習氣不盡,亦能永斷所知障小分。然有差別:漸次初果唯斷三界分別煩惱,漸一來果亦兼欲界修道六品,漸不還者必斷欲修九品,餘至有頂,九地不定。其超越者類不定,初果超越欲界惑并修五品,一來超越或并欲修八品,不還超越唯除非想修九。有預流超越并非想脩,皆能斷取二果故,有頂第九無間道仍名預流故。阿羅漢、獨覺能斷三界一切見、修,即定障等,菩薩之人能斷一切。三乘皆能伏二障現行,由伏得定等故,然菩薩伏得定得果,約解脫分位,皆如常釋。

二、三障分別,三種有三:一、皮、膚、骨。二、害伴隨眠、羸劣隨眠、微細隨眠。此上二門,如〈唯識章〉解。三、惑、業、苦,一切二障分別所發業及苦等,見道所斷,如前已解,《對法》文說。俱生業苦一切二障隨永對治,至金剛心;煩惱業苦永不行者,隨其何地分段不生,在於八地;變易不生,在於佛地。此依總義。若別業斷,有黑黑等四種業斷。如《瑜伽》第九論疏釋。所知障中,業果等法,斷在十地,分分漸斷;障與業果,斷在別道,無間、解脫二道別故;伏在八地。

三、四障分別,有二:一、謂闡提不信等,如〈唯識章〉中解。二、又有四,唯無明二障。一、不共;二、相應;三、纏;四、隨眠。不共有三:一、獨行不共,隨眠唯見道斷,十住中,第四生貴住已伏纏故。二、相應不共,忿等俱無明,通分別、俱生,纏及隨眠,伏斷位次,如上所說。三、恒行不共,謂第七識俱者,唯無漏斷,非有漏伏。入無漏觀時,亦名為伏,不起纏故,隨眠金剛斷。餘三准前煩惱障釋。

四、五障分別,謂五住地:一、見一處;二、欲愛;三、色愛;四、無色愛;五、無明住地。此各有二:一、起即五現行;二、住地即五隨眠。見一處是分別煩惱障,次三是俱生煩惱障,後一是一切所知障,隨其所應,准前伏斷。

問:若分別諸惑名見一處,入見時斷,何故《大般若》第五十四、《仁王經》云初地斷貪,二地斷瞋,三地斷癡,四地斷見,五地斷疑?答:舊人解云:借舉凡聖,以喻十地。三地已來,相同世間,故斷三毒;四、五地中,相同四沙門果,初果斷見、疑,故說四、五地除見、疑,而實初地已斷。今解:見者身見,四地能斷俱生身見故;疑者事疑,非煩惱疑,由身見生身見之伴,故五地斷。

五者、復有六散動:一、自性散亂,謂五識等;二、外散亂,馳散五欲;三、內散亂,修定位中,沈掉味著;四、相散亂,矯示修善;五、麤重散亂,我執、慢等麤重力故,於樂等中,執為我等,由此善品永不清淨;六、作意散亂,捨先所習餘定,入餘乘定所起散亂,思惟者尋伺故。如《對法》第一。復有六根本惑。

六者、七隨眠,皆如前說。開合有殊,即煩惱障。疑、見戒取、邪見唯分別起,所餘煩惱亦通俱生,隨應二斷。又有七漏,謂見漏、思惟漏、愛漏、念漏、根漏、惡漏、親近漏。前二漏體,後五漏具,見修所斷,準釋應知。或初一體,後六為具,如名釋義。

七者、八分別生三事,如《顯揚》及《瑜伽‧菩薩地》三十六說。一、自性,謂執法體;二、差別,執諸法義;三、總執,執舍、軍林、我、有情等;四、我;五、我所;六、愛;七、非愛;八、俱相違。初三生分別所依緣事,次二生見、我慢事,後三生貪、瞋、癡事。多分此唯修所斷,理通見斷。又有八纏,謂惛、眠、掉、悔、嫉、慳、無慚、無愧。數纏嬈故,唯修所斷,理亦通見。 八者、九結及《寶性論》九隨眠。九結中,見結、取結、疑結唯見所斷,餘六結通修斷。九隨眠者:一、謂隨眠貪欲;二、隨眠瞋;三、隨眠癡;四、三毒極上心;五、無明住地;六、見諦所滅;七、修習所斷;八、不淨地惑;九、淨地惑。第六唯見,第七唯修,餘通見修,隨其所應,說斷分齊。

九者、十煩惱、十散動及《辨中邊》第一諸障皆應勘之,皆隨所應斷之位次。

第九、所依分別,於中有二:一、依身;二、依地。一、依身者,若伏煩惱障,初唯欲界,後通三界八地,生有頂地更不伏故;斷通三界九地皆得。此說二乘,非菩薩。菩薩斷惑,唯依欲色界身,非生無色。此聖菩薩,凡即不然。 此總說已。別分別者,其三乘者直趣自乘,斷分別二障,唯在欲界六天及人趣三天下,非餘處,慧厭猛故。《顯揚》等云:「極戚非惡趣,極欣非上二,唯欲界人天,佛出世現觀。」色界聖者迴心向大,斷所知障,亦通色界,不同煩惱須勝厭心,故通彼地。若斷俱生煩惱障,二乘通三界九地身。菩薩有二義:一、通欲色,不定性者所留之身通二界故;二、是色界第四禪,直往菩薩摩醯首羅智處生故。不定性者論雖二說,通二界者,此說為正。若斷俱生所知障,通欲色二界五地,非無色,菩薩不生無色界故。

二、依地者,若伏煩惱障,色界六地、無色四地,方便、根本俱能伏之,六行及無漏皆能伏故。六行唯方便,七作意通根本、方便故,第七作意入根本故。無漏伏之,色界六地非三方便,無色四地有無漏處皆能伏之,勢分伏令不生起故。

若正斷者,二乘斷分別煩惱障,唯依色界五地,必無漏道,慧猛利故;中間雖有無漏真道,不入見道;無色慧劣,非斷惑道。六十九說見道唯五地故,又三依五依生,不說中間有見道故。若斷修惑,通九地:色六、無色三。《瑜伽》第一百云:「九地能盡漏,謂初未至、中間靜慮、四靜慮、三無色。」此意說修道,非見道。又說三依五依生故,有頂無漏闇故,不能斷惑。

菩薩若斷分別二障,唯第四定,功德勝故;託勝所依,方入見故。若斷俱生所知障及二習氣,通色六、無色三;若斷俱生煩惱障,亦唯第四定,以金剛心依第四禪入斷惑故。如論廣說,恐煩不述。

第十、問答分別者,問:此斷煩惱,三世之中,於何說斷?答:薩婆多等,所說不同,今依大乘。《瑜伽》第五十八云:「非斷去來今,然說斷三世。非過去有隨眠心,任運滅故,性已無,何所斷;未來性未生,體現無,何所斷;現在有隨眠心,此剎那後,性必不住,更何所斷。又有隨眠、離隨眠心二不和合,是故現在亦非所斷。然從他言音、內正作意二因緣故,正見相應,隨所治惑,能治心生,諸有隨眠所治心滅。此心生時,彼心滅時,平等平等,對治生滅道理應知。正見相應能對治心,於現在世無有隨眠,於過去世亦無隨眠;此剎那後離隨眠心,在未來世亦無隨眠。從此已後,於已轉依、以斷隨眠身相續中,所有後得世間所攝善、無記心去來今位皆離隨眠,是故三世皆得說斷。」

問:所斷煩惱,有退不退。答:依薩婆多,見道速疾,道斷已,永不退。其無學道:住不動者,不退;退種性者,退法;思法、護法、住法、必勝進,本性不退,退法進成者退。大眾部等,退預流果,非阿羅漢,阿羅漢見、修二道極堅牢故,見道不然故退。今大乘聖道斷隨眠必不退,伏者有退義。《涅槃經》言:「若世俗道而斷煩惱,以還起故,說名無常。」《瑜伽》亦然。退等種姓依定障建立,非退果;然菩薩等,以無漏道所伏,亦不退自在故。如舍利弗至十信第六心猶退,以退起煩惱,先有漏伏故。

問:云何名斷?若是現行,久已自滅;若種子者,道不可俱。云何名斷?

答:五十八云:「但斷隨眠,以煩惱纏先已捨故。斷隨眠故,說名為斷。何以故?雖纏已斷,未斷隨眠,諸煩惱纏數復現起;若隨眠斷,纏與隨眠畢竟不起,亦名斷纏。」此說聖道,正斷隨眠。若伏斷者,折種子力,令不生現,名伏現行。隨眠雖復與道不俱,然如前義,說之為斷。

三心真見道,法觀既細,必兼生觀,即斷生執,何故生執即三心斷,法唯二心?應細三心、麤二心故。

答:法觀雖細,必帶生觀,第二剎那不斷生執,如十地中斷惑法觀,習氣可斷,種不可除,不障此道故。加行之心,不欣斷故,並二品斷,不爾違論。

問:為總緣作意能斷煩惱,為別緣作意能斷煩惱?

答:《佛地論》中,釋自共相略有三說。「有義:二量在散心位,不說定位;定位緣一切,皆現量攝。」此師雖言定心緣一切,不說斷惑定總別相,然准義知,唯共相斷,定心通緣自共故。

「第二師云:定心唯緣自相,然由共相方便所引,說緣共相。所顯理者,就方便說,名知共相;不如是者,名知自相。由此道理,或說真如名空、無我諸法共相,或說真如二空所顯,非是共相。」此師意說,就方便說,可名共相;說觀中證,可名自相。即顯斷惑唯自相觀,非共相也。

「第三師云:如實義者,彼《因明論》立自、共相,與此少異。彼說一切法上實義皆名自相,以諸法上自相、共相各附己體,不共他故。若分別心立一種類,能詮、所詮通在諸法,如縷貫花,名為共相。此要散心分別假立,是比量境;一切定心離此分別,皆名現量。雖緣諸法苦、無常等,亦一一法各別有故,名為自相。真如雖是共相所顯,以是諸法自實性故,自有相故,亦非共相。不可以其與一切法不一不異,即名共相。自相亦與一切共相不一異故。」此義意言,總為無我共相所顯,一一別證體是自相,即可通為二觀能斷。能顯是共相,詮為唯識無我等故;據法並自相,一一法真理皆能了知故。

《緣起經》下卷言:「真諦聖智於真智境非安立義,總相緣故,名頓現觀。」一剎那中,由加行引,能普遍知,名總相緣;非一一法真如妙理而不別知,名為總相。《佛地》自會,故不相違。

問:此諸煩惱,從何說斷?

答:從彼相應及所緣故,煩惱可斷。所以者何?對治道生,煩惱不起,得無生法,是故說名斷彼相應。由本識中,煩惱種子皆悉斷盡,心等起時,無煩惱俱,名相應斷。相應斷已,不復緣境,故從所緣,亦說名斷,無能繫心縛所緣故。此文依斷煩惱障說。菩薩斷者,由修止觀,能斷煩惱。由修此二觀於無相故,諸相縛皆得解脫;相縛脫故,諸麤重縛亦得解脫。故世尊言:「相縛縛眾生,亦由麤重縛,善雙修止觀,方乃俱解脫。」

問:云何次第斷諸煩惱?

答:謂在家者最初應斷不善事業及諸惡見;次後應斷樂出家障,謂欲、恚、害三種尋思;次後應斷不定心者三摩地障,謂即眷屬、國土、不死三種尋思;次斷得作意障,謂樂遠離品身諸麤重;次斷見道煩惱;次斷修道煩惱;次斷屬苦、屬憂、屬樂、屬喜、屬捨諸定障品障礙煩惱;次後別有應斷所知障品諸障:由前次第,應斷二障。

問:見道、修道,名正斷道,何頓何漸?

答:〈見道章〉中,當廣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