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告諸比丘:『汝等本在家時,不理家業乏於衣裳,見諸比丘得自然供養,汝等貪著故出家為道,形如沙門心如餓虎,有何道德饒潤我法?』
爾時如來便說此偈:
『世稱卿沙門,汝亦言沙門,形雖似沙門,如鶴伺於魚。』」
修學止觀則能伏二取、斷煩惱與所知二障。有禪定正受者,不會思考與欲界種種惡法相應,自然會有定共戒,而難以緣此等不善法,處於正受者,如何說他人是非八卦?如何於心生無慚無愧等心所有法?天台智者大師云:「初修禪定,發定共戒,防伏意地,貪瞋不起。初修觀慧,發相似道共戒,能伏煩惱。」如是而已。
修證止觀能證無上正等覺位?如《解深密經》彌勒菩薩請問佛,如云:「慈氏菩薩復白佛言:『世尊!云何菩薩依奢摩他、毗鉢舍那勤修行故,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?』
佛告慈氏菩薩曰:『善男子!若諸菩薩已得奢摩他、毗鉢舍那,依七真如,於如所聞所思法中,由勝定心,於善審定,於善思量,於善安立真如性中內正思惟。彼於真如正思惟故,心於一切細相現行尚能棄捨,何況麤相。』
『善男子!言細相者,謂心所執受相,或領納相,或了別相,或雜染清淨相,或內相,或外相,或內外相,或謂我當修行一切利有情相,或正智相,或真如相,或苦集滅道相,或有為相,或無為相,或有常相,或無常相,或苦有變異性相,或苦無變異性相,或有為異相相,或有為同相相,或知一切是一切已有一切相,或補特伽羅無我相,或法無我相。於彼現行,心能棄捨。』
『彼既多住如是行故,於時時間,從其一切繫、蓋、散動善修治心。從是已後,於七真如,有七各別自內所證通達智生,名為見道。由得此故,名入菩薩正性離生,生如來家,證得初地,又能受用此地勝德。彼於先時由得奢摩他、毗鉢舍那故,已得二種所緣,謂有分別影像所緣及無分別影像所緣。彼於今時得見道故,更證得事邊際所緣。復於後後一切地中進修修道,即於如是三種所緣作意思惟。譬如有人以其細楔出於麤楔,如是菩薩依此以楔出楔方便遣內相故,一切隨順雜染分相皆悉除遣;相除遣故,麤重亦遣。永害一切相、麤重故,漸次於彼後後地中,如煉金法,陶煉其心,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又得所作成滿所緣。善男子!如是菩薩於內止觀正修行故,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』
故經中說修證止觀能證無上正等覺位,斷二障證真如法性故。讀誦經律論三藏、修學止觀二者則又能令學人發菩提心、大悲心與空性勝解。
其他世俗善法的插花、繪畫、醫療、社會福利等事,其實都是世俗雜業,與佛法並無直接關係,皆為尋伺等事業故,於欲界善法相應故,難能解脫。其餘的藉由佛教的名義搞種種的名堂,諸如在佛寺彈琴、跳舞、泡茶等事,大抵就是為了符合世俗商業目的或者世俗文化傳承的動機而已,與生死解脫根本毫無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