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瑜伽師地論》卷第十九說:「云何復名永斷五支?謂阿羅漢苾芻於五處所不復能犯,所謂不能捨所學處,而復退還;又復不能有所貯積,執為己有,而受用之,亦不受用諸欲境界;又復不能為財為命,知而妄語;又復不能棄捨諸欲,行不與取;亦不復能永離貪欲,獨住獨行,而更習近非梵行法,兩兩交會。或計自作而招苦樂,或計他作,或自他作,或非自作亦非他作,不由因生而招苦樂。如是名為五支永斷。」
我們可以了解到「又復不能為財為命,知而妄語。」者,如上所言,為了財、命會讓愚夫有情妄語(說謊、吹牛等),因為將財、命當成我、我所故,阿羅漢已經斷我,所以永斷五支,這五種支呢,我們也能夠檢視出一個人是否如理修行,或者看一個人的人品是否真實高尚,而不是依靠看他是否學識淵博、或者身穿名牌、或者擁有什麼頭銜等,既然聖者不妄語,那麼,平常習慣妄語的人呢?想必不是聖者了,愚夫有情總是有種種的理由去妄語,何以故?如同前說,為了自身所攝受的利益而已。
我曾經在洛陽遇見一賣牡丹花餅者,我詢問他你這裡的好吃、還是對面的好吃?他回答我:「對面的好吃。因為我這邊是機器做的、對面是手工作的。手工作的當然比機器做的好吃。而且都是一樣的價錢。你應該去買對面的才對。」這就是如實語。因為我詢問的是「哪裡好吃」,而對方如理、如實不為了自己的錢財而妄語(說謊)告知我對面不是自己開的店面比他賣的還好吃。
對於時常妄語的人來說,他一定會覺得這位賣牡丹花餅的人是傻子,而對於聖者來說,他已經在朝向聖者的道路前進了。
(圖片說明:台灣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-佛經古籍展。)
推薦閱讀:
彌勒菩薩說:許心似二現,如是似貪等,或似於信等,無別染、善法等是何義?唯識與中觀有何不同見解?
關於唯識宗安慧、圓測、起信論爭議,兼說在家居士能否領導僧團一點意見
問:玄奘三藏所翻《大般若經》並未說三性,顯見三性說非般若所說。
問:無著菩薩並未認可世親菩薩的唯識學,可見唯識學並非瑜伽行派的正宗。
唯識宗:
A051. 《攝大乘論釋》世親菩薩釋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新編
A052. 《攝大乘論釋》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
A053.《攝大乘論釋》無性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新編
天台宗:
天台智者大師全集 B021《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》新編
漢語中觀宗:
相關閱讀:
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疏文勘註:
《成佛正因》:
菩薩行系列 W003 《成佛正因》-真如、佛性、第八識、無漏種諸義辨正
《成佛正因》第一義空真如但為一切有情依因,阿賴耶識非迷悟依義
《成佛正因》本有性無漏種名為佛性,第八識有漏無漏皆非成佛正因義
《成佛正因》一切眾生中同有真如,共一正因者,即是同數論外道義
《成佛正因》真如非有為法種,真如能生有為法者,違第一無常法為因義